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抗战回望11︱《淞沪长城抗日各军经验摘录》:“我军对日军作战上之注意”

  • 国际
  • 2025-04-07 11:20:04
  • 22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

本文介绍《淞沪 长城 抗日各军经验摘录》一书,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军对自己几次对日作战(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的经验总结为中心,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战前国军、日军官兵的战术素养等各项素质。

《淞沪 长城抗日各军经验摘录》由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教官室编印,无出版时间,该书内容单纯为经验汇编而无其他序跋之类,可见这本书本身仅有内部参考这一性质

据张治中(时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回忆,1936年2月,国民政府为了准备对日作战,划分全国为几个国防区,张治中为京沪区的负责长官。张治中在中央军校选调了一批干部,筹划所有相关事务。为掩护这一工作的进行,他在教育长办公室的旁边设置了高级教官室,实质上则是这一工作的司令部。张治中先后参与过1932年的淞沪抗战与1937年的淞沪战役,可见这本书既能直观反映淞沪抗战参战国军的直接感受,又或多或少会对后来参与淞沪会战以及整个抗日战争的国军官兵产生影响。

该书为“训练事项参考之九”,这套书除此以外目前仅见《街市战要领》,为其中的第四本。全书分为“日军作战记实”、“我军作战记实”、“我军对日军作战上之注意”与“湖沼断绝地之据点式阵地作战要领”。

“日军作战记实”部分包括战术、筑城、指挥与攻击精神四项。该书对日军作战还是有颇多肯定,比如指出日军的攻势往往持续时间长:“攻击失败后,整理恢复,极为迅速,故被击退不久,即复来进攻,常有连续十数次之多者。”

但是,亦有一些异于今天认知的说法。在炮火方面,该书指出“敌对我作战,完全依赖兵舰飞机及炮火,但皆无多大效力,八字桥一役,敌连续发射八百余炮,我仅伤亡五人”。在日军的战斗意志与士兵素质上,该书竟称日军“攻击精神不良,攻击间,稍有伤亡,必即却退,且最畏夜战,及侧击,尤惮与我肉搏”。

事实上,且不说攻击精神,即便是著名的长于夜战的八路军,也认为日军“单个战斗动作熟练,特别是夜战熟练”,因此,要说日军“最畏夜战”多少有些不容易让人接受。同时,该书更说日军“尤惮与我肉搏”,不惟亦异于后来的事实,更使人怀疑他们的这种观点是否受到了宋哲元部“大刀队”宣传的影响。

不过,该书曾称“常使满蒙军担任昼间之攻击,及至夜间,则换用日军”。因此不排除国军有将日军与满蒙军混淆的可能。总之,日军方面,由于此时抗战尚未全面爆发,日军并未如后来一样持续大规模进攻,此时国军的观察自然难免失之片面,但这至少反映了当时国军的一般认知。

对于日军的观察或有偏颇,但是对于国军自身的检讨比较深刻,基本上都是痛陈自身之缺点,有相当的价值:

兵力配备方面,国军“第一线兵力,往往太厚,致接战初期,即徒受无益损害,迨至决战时,每感兵力不足。未能利用纵深配备,预备队亦多不用于出击,而用于填塞火线,且预备队过少,有初受敌军之压迫,未到必要时机,即使用预备队者”。

部队指挥方面,国军撤退时,“各级官长,对于退却目标,行进路线,及行军序列,与收容部队等,多未能明确指示,往往行进交叉,秩序混乱”。

行军方面,国军“行军力太薄弱,而尤以官长为甚。士兵落伍者,络绎于途,私入村落,骚扰民间”。

射击军纪方面,“士兵多初闻枪声,未见目标,即行还击,且常有敌机在高空飞行,即用步枪及手机关枪射击者”。甚而出现了“手榴弹因携带不便,常有弃诸阵地者”。日军夜袭时,“不沉着之士兵,常因之浪费子弹”。

荫蔽及伪装方面,“官兵对于工事及部队与个人,每多不注意伪装及荫蔽,致易被敌军发见我之位置,而蒙损害”。

救护方面,国军“担架队太少,救护业务不良,炮火猛烈时,多退缩不敢前进。负伤官兵,常有由战斗兵自行抬下火线者,致使战斗力减少”。

弹药输送方面,国军“平时无固定之组织,临时雇用之夫役。诸感困难”。

兵器方面,“手榴弹之木柄,常有容易脱落,间有不发火者。地雷每未能按时轰炸”。

第三部分“我军对日军作战上之注意”包括战术、对敌特种兵器、阵地之编成这三个方面。最后一部分则显然是因应京沪地区地形,一如对“街市战”的研判而准备的。

由前面国军的检讨可见,国军自身在各方面均十分落后。对照中共方面,从有关将领的日记即可发现,八路军与新四军的部队主官基本上每天都在不厌其烦地详细检查、督促与纠正部队的各项内容,从内务、操练到行军。可见,整个部队若无长时间的时刻锻造,物质上的缺点尚可弥补,而要改正这些在精神上的缺点,自然十分困难。

不过,幸而这一点至少当时还是被国军认识到并勇于承认的。且不论这些缺点后来被改正了多少,但是不容否认的则是一般士兵的抗敌士气——该书在士气方面,指出国军“无论是何时期,均能唤起极旺盛之士气,常有数昼夜不眠,犹能坚忍抵抗,气不稍馁者”。这或许对于国军的实况不无夸大,但是也反映了相当的现实,正是这时刻高昂的战斗意志,使我们坚持并赢得了抗战胜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