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荐书丨信息洪流里,如何更好地生活

  • 经济
  • 2025-04-07 20:26:09
  • 13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各种压力如同沉重巨石,我们以日复一日的劳作在漩涡中奋力挣扎,努力应对各种生活琐事,又常常陷入一个忙碌又迷茫的怪圈,左冲右突,难以脱身。

下面这些书,提出一些方案或实用的指导,帮助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看到世界的变化,也找到一种更理想的存在方式。

《对工作说不》:要改变工作伦理

现代社会,工作是人们获得收入和归属感的主要来源,但也为人们制造了诸多问题。想躺平又无法彻底躺平,渴望辞职不上班又感到焦虑,什么都没做仍然很累……这是无数人在工作中遇到的情绪和现象,而新近出版的《对工作说不》分析了它们背后的社会成因。

在《对工作说不》中,作者大卫·弗雷恩调研了一群积极抵制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人,他们有的为了寻觅一份有足够价值感的工作而暂时不工作,有的因为工作损害了他们的健康而不得不停止工作或减少工作时长,并梳理了马克思以降的工作理论。他在书中试图回答:是什么推动这些人脱离工作,他们的抵抗是否徒劳,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启发一种替代性方案,即基于工作时长的减少和社会对工作的重新分配。

大卫·弗雷恩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学教师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在社会活动、消费文化、幸福的社会学,以及工作理论。

书中认为,尽管一个不那么以工作为中心的社会的前景听起来很吸引人,然而消极的一面是,目前似乎不存在任何有发展时间政治的潜能的文化运动。《对工作说不》探讨的对工作的抵抗,与其说是一个成形且连贯的政治项目,不如说是一种心态或可能性更准确。

大卫·弗雷恩认为,社会进步的方向应是改变工作伦理,并通过基本收入来保障人们有尊严地工作。他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时长的减少和社会对工作的重新分配的替代性方案,旨在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我发展和享受生活。作者也坚信未来可能会有所不同,并希望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工作伦理和社会进步的讨论和实践中来。

“总之,我们似乎需要在语言上更具创造性,并以暴露工作伦理已经过时的方式引导讨论。我们需要挑战经济理性,想方设法谈论非工作活动的内在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工作一词,以描述比雇佣工作更广泛的活动,我们需要消除一个人要么在工作,要么就没有做任何有价值的事这种错误的二分法。”大卫·弗雷恩谈道。

《对工作说不》书封

《学会思考》:从生活的乱麻里捋出头绪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道理多到泛滥的时代。从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的评论员,到手机里的意见领袖,从群聊里的信息,到朋友圈的分享,几乎人人都能输出道理——甚至,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也已经可以头头是道、24小时不停歇地发表看法了。

噪声就越大,我们的焦虑越与日俱增。我们总会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近日出版的《学会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做出更好的判断》是一本教大家在迷雾中找到人生地图的“说明书”。书中的案例,我们很可能在生活中真实遇到过:要不要去追寻自己喜欢的职业,即便身边人不看好?不结婚,就只能孤独终老吗?老板布置的工作,为什么总会被我拖延到最后一刻?孩子要求用手机访问社交媒体,家长要不要同意?……

《学会思考》中,提出,思考不仅仅是大脑的自然反应,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的技能。有效思考不仅仅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一个包含目标设定、信息收集、逻辑推理、判断决策和反思总结的完整过程。

书中认为,解答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核心方法,叫作“批判性思维”,它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批判性思维”不仅包括“批评什么”,还包括“选择相信什么”,以及如何在“批评”和“相信”之间那片漫长的中间地带,去有策略地形成自己对具体信息的判断,最终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书中也提供表格框架、分析结构,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按图索骥地拿出来套用。

《学会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做出更好的判断》书封

《焦虑的一代》: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和情感支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乔纳森·海特在《焦虑的一代》中,揭示了一个重要且扎心的事实——1995年之后出生的孩子正在成为焦虑的一代,男孩越来越孤独,女孩越来越焦虑。

海特认为,这一现象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密切相关。孩子每天都要花几小时聚精会神地浏览手机屏幕,透过一张张欢乐开怀的照片,审视他人的“完美生活”,如朋友、熟人,乃至素昧平生的“网红”们。用户生成的视频、娱乐内容越来越多。这些内容会自动播放,或者由算法推荐,而算法的设计宗旨就是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在线时间。与此同时,孩子们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玩耍、交谈、接触的时间大大减少,甚至已经累了,看不下去了,但是手还在无意识地往下划……

导致的结果是社交媒体的“比较”功能,加剧了青少年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平台上“完美生活”的展示,让青少年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作者进一步指出,社交媒体还导致青少年社会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碎片化以及成瘾问题。这些伤害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海特在书中不仅揭示了问题,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从社会、技术、学校、父母等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例如,他建议父母建立家长联盟,共同制定合理的技术使用规则,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此外,他还提倡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更多的社交和情感支持,而不是沉迷于虚拟世界。

海特还强调,目前我们面临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危机——现实世界里我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在网络世界里却过度纵容。青少年需要在现实世界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和独立探索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过度保护的父母和学校环境,反而削弱了青少年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他建议父母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交,减少对屏幕的依赖。

《焦虑的一代》书封

《芯片制造》:“面包房里的烤箱”

近日,半导体行业观察者、资深科技记者马克·海金克去到上海,举办了《芯片制造:光刻巨头ASML传奇之路》新书分享会。

马克·海金克来自荷兰,他从内部追随ASML(阿斯麦)多年,在全球范围内对ASML及其合作伙伴的高管做了300余次采访并集结成本书。书中,他以调查记者的敏锐视角将大量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串联起来,披露ASML四十年创立发展之路。

演讲中,马克介绍了光刻机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也讲述了纳米尺度、摩尔定律、光刻机工作原理、光刻机的发展史等知识点。马克表示,我们可以把芯片工厂想象成面包店。在面包店里,烤箱是一个核心工具;而在芯片工厂,光刻机是核心工具。它就像一台巨大的复印机,以某种方式复制芯片设计,并将其印在硅晶圆上,这是通过光的技术来完成的。

ASML于1980年代诞生于荷兰的一个小镇,40年前,这家毫不起眼的初创公司似乎随时都可能失败,但如今,全球约90%的芯片都是通过ASML的系统制造出来的,这是一段充满了传奇的企业发展之路。演讲中,马克也为大家讲述了他曾到深圳、苏州探访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经历,他表示,中国的科技发展常常以一种难以预测,但是却极具创造力的方式进行创新。

马克·海金克认为,在芯片制造这一隐秘世界,科技不断挑战着人类智慧的极限。由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十年,全球对先进芯片的需求将倍增,关于芯片的故事还将继续。

《芯片制造:光刻巨头ASML传奇之路》发布会现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