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最高法:“老赖”人数延续负增长趋势,一季度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

  • 娱乐
  • 2025-04-08 03:28:03
  • 23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2025年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人民法院“深化交叉执行、规范执行工作”有关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完成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失信名单人数延续了2024年的负增长趋势。

此前在全国两会上,最高法工作报告曾介绍,2024年,人民法院完善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纳入失信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这是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对于这一数据下降背后的原因,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3月10日表示,执行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确实存在被执行人因病致贫、创业失败等无履行能力、履行困难等情况。人民法院积极开展“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相关工作,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另一方面强化对“失能”被执行人的解绑纾困,坚决避免把存在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一般性地纳入失信名单。

法院还推行失信惩戒宽限期、单次解禁等制度。对于拟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向其充分释明纳入失信名单的后果,并因案施策,给予其一至三个月的宽限期。充分考虑现实中失信被执行人有乘坐飞机、高铁需求的特殊情况,被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因本人或近亲属重大疾病就医、近亲属丧葬,以及本人执行公务等紧急情况亟需赴外地的,暂时解除限制。

不过,黄文俊当时也强调,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及债务履行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包括国民的法治意识、诚信观念、对司法的遵从度等在内的社会建设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债务人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躲避债务履行,仅凭登记、占有等“外观”无法有效识别财产的归属等现象不在少数。就此而言,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保持高压态势,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和加强执法力度,尽可能压缩失信行为的空间,对于提高执行到位率、执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人民法院如何依法打击拒执行为?4月7日,黄文俊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10月,“两高”发布了《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0年来,全国共移送拒执犯罪案件12.1万余件,追究刑事责任3.7万余人,拒执行为得到有力震慑,但相对于庞大的执行案件数量而言,相对于不少案件因规避执行、抗拒执行难以执行而言,打击拒执犯罪还存在效率不够高、规范化运行还有距离等问题。

对此,黄文俊表示,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提升打击拒执精准性。被执行人为了抗拒执行,常常在诉讼开始后就转移隐匿财产,导致判决生效后无财产可以执行。对这些行为,可以根据司法解释规定,依法予以调查,要求其执行而拒不执行的,可以认定其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

“案外人虽然不是被执行人,但亦应尊重生效裁判,案外人明知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与其通谋,协助实施隐藏、转移财产等拒不执行行为,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亦要承担相应责任,可以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论处。”黄文俊说。

人民法院还将加大力度打击严重破坏执行秩序的拒执行为。对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公证等方式妨害执行,聚众冲击执行现场,以围攻、扣押、殴打等暴力方法对执行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因拒不执行致使申请执行人自杀、自残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等情节特别严重的拒执行为,依法加大打击力度。

黄文俊称,还要强化对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的综合防治,灵活采用非刑事的执行强制措施,通过依法纳入失信、限制消费、限制出境、罚款、拘留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促进执行。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在提起公诉前,履行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义务,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起诉;在一审宣告判决前,履行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义务,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有话要说...